经济航船行稳致远,社会画卷和谐美丽,重大项目既是“稳定器”,更是“推进器”。
今年1月至6月,全市242个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开复工171个,完成投资98.6亿元。其中,80个续建项目复工78个,完成投资66亿元;126个新开工项目开工91个,开工率72.2%,完成投资31.6亿元;36个前期项目加快推进,已开工2个,完成投资1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项目73个,完成投资80.8亿元。
亮眼的数据背后,是企业活力的持续激发,是发展后劲的持续增强,是集群产业的持续提质,是营商环境的持续升级。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市各级各部门充分认识重大项目支撑经济增长、牵引产业发展和促进要素循环的重要作用,闻鸡起舞、乘势而上,以重大项目建设为重要抓手和支撑,行动迅速、推进有力,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奋斗姿态,全面提升要素保障、审批要件办理、项目储备等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全力以赴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速增效,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谋长远 积蓄发展动能
项目是改善民生的抓手,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更是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7月6日,“民企武威行”主体活动举行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实地观摩考察,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位有关商会和知名民营企业家齐聚武威,亲身感受武威特色产业发展的成果,一睹武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魅力。
“此次慕名而来,走访了一些投资非常成功的企业,企业发展势头迅猛,效益可观。回到天津以后,我也会结合公司业务情况进行实地规划,期待下一次相约天马故乡进行合作共创发展。”天津市百泰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瑞说。
2005年,甘肃达利食品有限公司落户武威。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公司产值从2005年的不足5000万元增长至2020年的10亿多元,长期快速发展的势头,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成功的发展案例更是吸引客商来武投资的动力。福建省福熹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艳艳说:“考察了来自家乡福建的企业达利园,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武威的营商环境、优惠政策十分吸引我,我们希望和武威有深度合作。”
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开门红”必须依靠项目作支撑,突出项目这一“进之动力”。
今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重大项目建设工作,牢牢扭住重大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坚持把抓发展的注意力聚焦到项目上,把稳增长的着力点集中到项目上,把调结构的突破口锁定到项目上,做足“盘活存量、做大总量、引入增量、提高质量、增强能量”文章,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思路,围绕做足“五量”文章,紧扣“十四五”产业布局,聚焦现代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等支柱产业,市委、市政府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高起点谋划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242个,总投资130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36亿元。
同时,制定精准招商方案,完善《2021年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清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分赴北京、上海、天津、福建等16个省市,主动对接、积极洽谈,成功签约福建古田食用菌种植基地建设等11个食用菌重点项目和雨润3万头种猪繁育暨60万头商品猪养殖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上半年,共洽谈对接项目171项,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6项,总投资67.5亿元。第二十七届兰洽会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83项,总投资137.28亿元,其中省外合同项目33项,总投资72.29亿元,较上届增加11项,投资额增长23.34%。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20项,落实到位资金87.2亿元,同比增长18.77%,其中,省外项目到位资金56.45亿元,同比增长25.58%,努力实现投资有支撑、增长有动能、发展有源泉。1月至6月,全市242个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超计划进度19.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6.3亿元。重大项目引领支撑作用发挥明显,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促转型 产业提档升级
仲夏时节,在天祝金强工业集中区,企业车间机器轰鸣,工人井然有序地忙碌着。园区内50多户入驻企业,形成了以新材料、建材、机械为重点的产业体系,成为推进全县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重要平台。
天祝县紧盯产业发展方向和政策导向,扎实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做大总量中调结构,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 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引进新技术、新业态,培植新兴产业,积极构建以碳基新材料、能源化工、精深加工为主的特色工业体系,切实发挥资源和要素的聚集效应,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年产1.5万吨氮化硅结合碳化硅生产线,有效延伸了碳化硅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目前公司产品销往国内各大知名电解铝企业,同时向迪拜、德国等国家出口。”中钢耐火天祝玉通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辉告诉记者。
碳化硅是制造业的重要基础和产业支撑,引进碳化硅项目仅是一个开始,最终目的是把碳化硅产业链拉长拉粗。天祝县聚焦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持续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造提升传统铁合金企业向特种合金企业方向转型,培育新型碳材产业,做大做强新型建材产业。
食用菌产业是天祝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特色农业的重点产业,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
在天祝县臣祥菌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搬运着生产好的菌棒。
天祝县气候冷凉,生产病原菌少,虫口密度低,不会造成农药残留超标、硝酸盐超标和环境污染,再加上境内空气无污染,水源来自冰雪融水,非常洁净,是国内生产中低温型食用菌产品的理想地之一。因此,对发展反季节食用菌产业具有绝对的优势,在品质上颇受市场青睐。
“对于有意愿、有能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农户,我们通过提供菌棒、技术培训、机械推广等方式来帮助他们发展菌业。对于能够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家庭,我们从菌种选择、技术支持、市场销路等方面来进行帮扶,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目标。”天祝县臣祥菌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曾宝成说。
近年来,天祝县立足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推进,全力构建三大特色产业带,发展壮大“牛羊鸡马菜菌藜药”八大产业,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天祝特色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的路子。
强服务 聚力发展热潮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优良的营商环境对于城市发展而言是一种宝贵资源,更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只有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才能更好地推动项目建设。
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我市采取一系列“硬核”举措,主动出击,有效推进项目建设进度,促进项目投产达产,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破解要素瓶颈制约。我市坚持高层次推进,严格落实市级领导包抓重大项目“五个一”工作机制,28名市级领导包抓242个重大项目。包抓领导常态化深入县区、园区和重点企业、项目现场,一线调研督导,现场解决问题。各县区、各部门聚焦主责主业,突出抓项目开复工、抓在建项目进度、抓统筹调度、抓协调服务,通过现场督导、驻点盯办、会议协调、赴项目单位洽谈衔接等方式,精准靶向施策,及时办理项目手续,落实开复工条件,协调解决基础设施配套、融资难等问题,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兰州至张掖三四线铁路中川机场至武威段工程、武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凉州区西营五干片区调蓄水池等66个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投资完成率达到年度计划的50%以上。
——项目审批不断提速。全市各级各部门主动靠前服务,加强事项联审、问题联办、服务联动,积极推行容缺受理、承诺办理、不见面审批、“绿色通道”等模式,进一步简化压缩审批程序,将政府出资的投资项目审批事项办结时限由3个工作日压缩为2个工作日。将企业投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以外的项目备案事项办结时限由3个工作日压缩为即来即办。今年以来通过投资在线监管平台,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审批项目1180项,高效便捷服务各类市场主体,以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提升增强发展吸引力。
——精准施策强化服务。我市全面落实重大项目建设协同推进机制,制定印发了武威市《关于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建设协同推进机制的实施方案》,从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和选取、领导干部包抓推进、要素协调保障、部门协同服务、主体责任落实、调度管理和动态调整、督查考核、建设保障等八个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制定22条具体工作措施对重大项目全周期和全要素进行全方位保障。加强重大项目App管理平台调度管理,实现动态跟踪、远程调度,及时反映项目工程形象进度,全力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以项目带投资、以项目促转型、以项目提品质,经济发展展现出“超强韧劲”,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力。全市各级各部门靠实责任、强化措施,不断优化政府服务,抢抓政策机遇,在谋上狠下功夫;立足产业基础,在引上求突破;加大对接力度,在争上占先机;强化要素保障,在建上见实效;优化营商环境,在 保上提水平,推动重大项目建设进度不断加快,推动形成项目建设强大合力,力促项目投产达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