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灵魂,是一座城市进步的标志。文明,更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它让一座城市更具活力。
全国文明城市是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
文明城市民共享
自2018年我市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以来,全市上下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殷殷嘱托,深入践行“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理念,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精神文明建设十大提升行动和城市环境风貌十大整治行动为抓手,全民总动员、全员齐发力,文明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血液。
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持续为民生“加码”、为幸福“加速”。持续奋斗的文明之路,印证着武威人的美好梦想和幸福追求,融汇成一种温暖的文明底色。
见面拱手更有礼
真抓实干彰显创建坚定信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创建文明城市,不是为了一块“金字招牌”,而是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群众生活质量,根本目的是利民惠民,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便捷、更舒适、更幸福、更美好。这是创城的初心,也是市委、市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规格布局、高起点谋划、高层次推进、高频次督查、高标准要求,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的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下设5个专项工作组牵头负责,抽调精干力量成立武威市创城办,为扎实有效推进我市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一步提高文明城市创建水平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今年1月28日,武威再次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入场券”。时隔20天,2月18日,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全市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部署会召开。“要咬定目标、鼓足干劲,顽强拼搏、久久为功,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努力把武威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文明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幸福之城。”“要紧紧围绕发展抓创城、抓好创城促发展,实现创城与发展融合互促、良性互动。”市委书记、市创城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柳鹏的讲话掷地有声,坚定了全市人民创则必成的信心决心,更吹响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书城不夜学风浓
市长、市创城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周伟在全市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部署会上强调,要坚定信心抓创建,把创城工作渗透落实到各行业各领域,全民动员、全民行动、全民创建,掀起创建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热潮!
擎画创建蓝图。制定《武威市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武威市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考评考核办法(试行)》,明确创建工作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靠实工作任务、层层传导压力、常态化推动任务落实。
创新体制机制。以凉州城区为主阵地,建立市区领导包抓街道(乡镇)、市直部门(中央、省属在武单位)包抓社区、区属单位包抓小区(楼院)包抓共建和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不留死角的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格局。
找准发力点。实行“季度互评、日常考评、分类排名、年终考核”措施,打出创建“组合拳”,推动创城实地测评任务落实落细,充分调动街道、社区及包抓共建单位常态融入创建的积极性,引领文明城市创建走深走实。
宣传教育化于心
打造示范点。为促进创建水平整体提升,我市深入推进实地测评点位标准化建设,采用“建设样板+固化标杆+复制超越”的方式,以点带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建模式,推动各类点位全面提档升级。
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市上下勠力同心,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努力解决群众的“急难盼愁”,为群众解决了一大批老大难问题,创城工作得到了群众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2020年度创城测评,群众参与率达到100%、满意度达到98.27%,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
城市宜居群众幸福指数提升
放眼皆葱翠,满目尽芳菲。
行走在武威街头,阳光温暖和煦、空气清新醉人、风景如诗如画:微风携着清新的空气迎面而来,路两边、公园内,花红柳绿、姹紫嫣红,湖水波光粼粼、霞光潋滟,游人与景物、花团倒影交相辉映……开窗见绿、出门见景成为新常态,一个花园中的城市正在向人们款款走来。
以打造“德城”“文城”“绿城”“清城”“智城”特色品牌为目标,我市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城市治理全过程,从细微处发现问题、补齐短板、提升品质,以“点”的突破带动“面”的提升。
绿色生态宜居城
——打通城市“断头路”25条,改造背街小巷73条,提升改造老旧小区117个。新建、改建城市环保公厕125座,城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宾馆)内部厕所实行免费开放。
——新建、改建城市(县城)公园7个、小游园42个,新增绿化面积622.5万平方米。深入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累计改造农村卫生厕所15.03万座,拆违拆临1096万平方米,全市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立健全日常保洁和垃圾清运等城市管理常态长效机制,实现城市(县城)物业服务或业主自治管理全覆盖。全市建成停车场56个,新增停车泊位5458个,建成高清视频监控、信号控制、交通诱导等多项管理系统。
——加强交通秩序整治,全力营造人人守法、文明交通、安全行车的良好氛围。重点路口、路段全天不间断巡查;以不文明行为为对象,以“减量控大”“百日攻坚”等专项行动为依托,开展集中整治;结合“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创新交通宣传教育模式,提升广大交通参与者安全防护意识、文明出行意识。
一盔一带保安全
——容缺受理、不见面审批、“绿色通道”,在线办理政务事项“一网通办”,通过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武威实现在线办理事项100%,全面推行“不来即享”“项目管家”等服务机制,让政务事项办理更便捷。
——2020年12月22日,智慧武威“城市大脑”正式上线运行,依托智慧武威“城市大脑”、天马行APP等平台,我市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管理智慧化水平,形成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正在公园里休息的市民张莉梅兴致勃勃地说起了身边的变化:“这两年整个城市面貌变化很大,街道更整洁了、出门办事也更方便了。住在这座城市,感到很幸福。每天我都去公园晨练,很轻松惬意,走累了还有歇脚的地方。”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安全文明的出行习惯,优美靓丽的城市形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市民游客的普遍点赞,广大市民的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增强。
宣传教育社会风尚向上向善
“作为新时代接班人,我们要一诺千金,做一个诚实守信、文明有礼的好学生。”在武威师范附属小学,同学们围绕“文明创建”展开热烈讨论。
……
润物无声显实效。近年来,我市以校园文明建设为抓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知人晓、人信人守工程,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等载体,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三进”活动,多渠道全方位强化未成年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法律援助暖民心
大力推广普及“拱手礼”,开展“行拱手礼·做文明人·创文明城”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活动,以务实举措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交方式,彰显凉州文化深厚内涵、提升武威文明城市形象。
“百年征程今朝圆梦”武威市首届频网联动春晚积极创新思维,放大互联网特色,立足武威,面向全球,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武威春晚”特色,让广大群众足不出户尽享文化盛宴。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新时代武威精神,着力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我市围绕中华传统节日,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节日主题教育、民俗文化和道德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把“我们的节日”过成文化节、爱国节、仁爱节、传承节、新风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创建等公益宣传广告随处可见,融入城市风景的景观小品、雕塑成为靓丽的风景线;斑马线前文明礼让暖心画面映入眼帘,文明出行、文明出游礼仪风尚在道路、公园、广场处处流传;农贸市场和背街小巷经过“整治美容”,跟脏乱差说再见,居民笑容灿烂……这一切都源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带来的改变。
关爱未成年人托举未来希望
2018年至2020年连续三年,经中央文明办测评,武威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
2020年,武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和民勤县第四中学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校园”称号,目前全市全国文明校园已达3所,省级文明校园达21所,市级文明校园90所;
2020年,武威市广泛开展“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活动,47名中小学生被评选表彰为“新时代武威好少年”,其中2名学生获“新时代甘肃好少年”荣誉称号……
一连串闪光的数据,亮出了武威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斐然成绩,也见证了全市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坚实足迹。
爱心关怀助成长
“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时刻准备着!”4月15日下午,在武威市“童心向党”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上,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代表分别向党旗敬礼并重温入队、入团誓词,通过质朴庄严的仪式,进一步坚定从小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的信念。
为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我市将“童心向党”教育实践活动和“四史”宣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以及“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在全市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
今年5月,“青春心向党·奋进新征程”武威青少年书画摄影大赛吸引了广大青少年的参与,激发了他们的爱党爱国热情。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土壤,此次活动只是武威市多举措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
为更好地关爱未成年人尤其是特殊儿童群体的健康成长,武威市扎实开展“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困难学生”关爱行动等活动,着力改善特殊儿童群体的学习成长环境,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体系,并切实做好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流浪儿童等特殊儿童群体的摸排和关爱工作,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困境儿童的救助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帮扶、救助特殊儿童群体。
志愿服务文明新风沁心田
每逢周五,全市在职党员、干部都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常态化工作引导群众争做文明市民,共创文明城市。
全市800多支志愿服务队、32万多名注册志愿者活跃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积极讲理论、献爱心、送温暖,各类志愿服务在武威蔚然成风。
建立党员干部双报到机制,发挥党员志愿者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开展“周五包抓共建志愿服务”“文明交通劝导”等活动,引导广大市民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2020年共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5800多场次,为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作出了重要贡献。
雷锋精神永流传
志愿服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城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武威大地绽放新光芒。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仅在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仅在于繁华建筑的高度,同样在于群众感受幸福的温度。这种温度,来自志愿者的真情传递、来自志愿者的大爱奉献、来自志愿者的薪火相传……志愿者们用一次次服务、一桩桩善举,践行着志愿精神,引领着文明风尚,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奉献力量,让志愿红成为城市文明最温暖的底色。
文明实践雕琢城市文明之美
文明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亮丽底色,而蓬勃开展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这底色厚重而深邃。
“公民道德银行”“文明股奖励机制”“4点半课堂”“文明家庭档案”“马背上的宣讲队”“干部大讲堂”……这些富有特色的创新实践,都彰显了武威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做出的努力、取得的经验和成效。
各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现了全覆盖,建成105个实践所、1115个实践站,开展了数千场文明实践活动。
蓬勃开展的文明实践活动,精准对接百姓需求的志愿服务,务实创新的探索实践,让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的“武威样本”正愈发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武威市结合自身实际,围绕整合资源平台、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建立常态运行机制、强化政策支持保障等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常态长效化发展。
立足实际,紧贴群众需求,我市从细微处入手,探索打造“文明股”奖励机制、“文明家庭档案”、“4点半课堂”等,从“小切口”入手,以品牌活动、品牌项目、品牌团队吸引、汇聚群众,探索总结出一批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文明实践品牌和经验做法。
为有效解决农村道德领域存在的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突出问题,我市积极探索设立“德治理事会”“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组织开展“争做诚信户、争创诚信村”活动,细化“诚信户”标准,定期进行评价,并为每个农户建立诚信档案,定期发布诚信“红黑榜”,完善联合激励惩戒机制,对“诚信户”在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就业服务、项目支持、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和提供更多便利服务。
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我市不断创新形式,全市上下分众化、互动化组织开展理论政策宣讲,积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机关、进乡镇、进街道、进社区、进村组、进企业,用接地气的形式宣讲党的最新政策,用生动的群众宣讲互动把新思想、新理论播撒到百姓心间,把党的“好声音”唱响基层每个角落,让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家喻户晓。
健康生活树新风
创城,改变的不仅是城市的外形,更提升了城市的气质。“文明”二字,已沉淀为城市文化,升华为城市精神。
文明创建,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未来可期,新的目标凝聚着城市向着更高文明境界发展的磅礴力量。武威将继续大力弘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武威精神和“崇文尚德、包容创新”的武威城市精神,以奔跑者的姿态奔行在创城路上,让基础设施建设更完善、使城市环境更美化、让百姓福祉更增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