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7 期
武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0年6月2日
【工作动态】
● 我市举办2020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实际操作
● 我市大力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
【工作动态】
我市举办2020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实际操作培训班。为扎实做好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对标攻坚克难,全力以赴打好创建文明城市冲刺战,进一步提升我市创城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为创城工作提供坚强的队伍保障,5月28日上午,全市2020年创城工作实际操作培训班在市委党校开班。此次培训班为期2天,采取集中授课和实地观摩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地级以上)测评体系操作手册(2019年版)》和《武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2020年工作实施方案》,重点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材料申报、点位创建、创城宣传、志愿服务、文明礼仪等6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专题培训。各县区创城办,市直有关部门,部分中央省属在武单位创城工作负责人和相关业务人员共130余人参加培训。
我市大力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我市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把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重要任务,不断增强各民族文化软实力。一是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投入力度。近年来,经过努力争取,先后整合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完成了天祝县176个自然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图书更新等建设任务;为天祝县75个贫困乡村配送了价值150万元的文化设施设备、下拔“三馆一站”免费开放资金135万元、“三区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资金26万元、贫困县区送戏曲进农村专项经费57万元,累计下拔资金达4000余万元。二是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体娱乐活动。充分利用节假日及重大民族庆典等有利时机,依托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组织开展歌舞、戏曲、传统秧歌、体育健身、读书征文、经典朗诵、知识竞赛等群众文化活动,提升民族地区群众精神文明素质。通过“百村千人”农村文艺骨干培养工程,帮助天祝县19个乡镇、176个行政村组建了190个民间自办文化社团;组织全市文化工作者开展“送文化下乡”“送戏曲进农村”,政府购买公益性文艺演出送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先后为民族地区农牧民群众书写赠送春联15000幅、中堂等书画作品2400余幅(件),拍摄“全家福”500余张。三是强化民族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工作。先后组织专业人员编制了白塔寺遗址萨班灵骨塔保护修缮工程设计方案,筹划了“凉州会盟”纪念馆、西夏博物馆展示提升方案,积极打造西夏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华锐文化研究中心的作用,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语言、风俗的研究。支持天祝县民族歌舞剧团创排的《千年华锐》申报甘肃省2020年精品剧目专项资金。实施藏语言图书编译出版、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译制中心、华锐藏语保护等项目,整理出版华锐民族民俗文化典籍。支持天祝县抓喜秀龙乡、天堂镇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建设。先后为天祝县争取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专项保护资金达350余万元,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参加国家、省级、高等院校专项培训班,全面提升保护传承能力。四是积极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创新交融发展。充分发挥和挖掘全市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着力推进五凉历史文化展及陈列布展、南城门楼基础设施提升改造等文化旅游重大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660余万元。天祝县天堂镇本康村、石门镇大塘村等7个发展乡村旅游条件好、文旅产业带动脱贫能力强的村被列入全省2020年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计划。